參加摩根斯坦利的最后一輪面試時,一位分析員面無表情地與我握手寒暄后,他不動聲色地發(fā)問了:“如果你找到一份工作,薪水有兩種支付方式,一年12000美元,一次性全部給你;同樣一年12000美元,按月支付,每月1000美元。你會怎么選擇?”
我心里“嘭”地一跳,這人怎么不按常理出牌!我搬出課本里的名詞:“這取決于現(xiàn)在的實際利率。如果實際利率是正數(shù),我選擇第一種;如果是負數(shù),我選擇第二種;如果是零,兩者一樣。同時,我還會考慮機會成本,即便實際利率是負數(shù),假如有好的投資機會能帶來更多的回報,我還是會選擇第一種。”說完這一長串的答案,我不禁有些沾沾自喜,因為我知道回答這類問題時,相對于答案本身,思考的過程更被看重。
“一般人都說選擇第一種,你還不錯,考慮得很周全。”淡淡的一句點評后,他并沒有就此罷休,“那實際利率又是什么呢?”
“名義利率減去通貨膨脹率。”幸好經(jīng)濟學的基礎知識還沒有完全荒廢,我慶幸。
“現(xiàn)在的聯(lián)儲基金利率是多少?通貨膨脹率在什么水平?”
這一次,我真的被問住了!準備面試時,我就告訴自己要秉承一個原則,不懂的千萬不能裝懂,不知道的更不能胡編亂造。于是,我老老實實地回答:“對不起,我不知道,不過如果需要,我回去查清楚后,馬上打電話告訴你。”
那位分析員不依不饒又提出一個通常只有咨詢公司才會問的智力測驗:“9個硬幣,有一個重量和其他的不一樣,你用兩只手,最多幾次可以找出這枚特殊的硬幣?”
“三次。”我不服輸?shù)仫w快回答。“還是9枚硬幣,改變其中的一個條件,兩次就可以找出這枚特殊的硬幣,這個條件應該怎么修改?”“告訴我這枚特殊的硬幣比其他的硬幣重還是輕。”當我再一次以飛快的速度給出了正確答案,他終于低聲說了句“Good”。
據(jù)說在我的評定書上,他填寫的意見是:不惜代價,一定要雇傭!